1
近些年来,各种“女德班”讲堂甚嚣尘上、屡禁不止。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。
(资料图片)
但是正在人们反思“女德班”存在的合理性时,2023年2月中国首个“男德班”在北京开启。
有人质疑这是在炒作,有人则拍手称快。
然而“男德班”的创始人方刚则表示:“男性气质应该被改变,我们提倡男女平等”
方刚是谁?他又为什么认为男性气质应该被改变?
2
所谓的“男德班”,是相对曾经很火热的“女德班”的一个戏称。
女德班是中国一种教育机构,他们传授女性“女德”、“家政”等传统文化。
强调女性应该勤俭持家、孝敬父母等观念。
然而很多人认为女德班对女性并不公平。因此引发了许多争议。
而方刚开办的“男德班”。
实际上全称是:“好伴侣好父亲:全参与型男性工作坊”。
旨在改变男性的一些“固有观念”,推动男女平等的发展,同时“解放男性”。
提及方刚开办“男德班”的契机,离不开他特殊的个人经历。
方刚是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、著名性学家,同时也是一个20岁男孩的父亲。
方刚的前半生并不顺利。
1984年方刚出生在江苏宜兴。年幼时父亲自杀,母亲承担了教养子女的所有责任。方刚一路颠沛流离,没少受人白眼。
“其实一开始也没觉得单亲家庭和别人有什么不同,直到发现一些人异样的眼光...”
然而从小方刚就会因为没有父亲被同龄人区别对待,有人说他没有“阳刚之气”、“娘娘腔”,对其百般刁难。
在那之后方刚总是会想:如果我有爸爸生活会不会不一样?
因此他敏感自卑,到了高中时仍不敢大声与人说话,上课时也总蜷缩在角落。
他和姐姐自幼被母亲带大,经常受人欺负。
但是他从没有觉得父亲的缺失让他感到不幸福,与此相反,他感激母亲一个人操持家庭、十分肯定母亲的付出。
小时候的方刚十分渴望同性的认可,渴望自己也能有“男子气概”。
似乎这样他就可以平等地和同学交往、受到重视。
但是事实往往不如人愿。
即便他强迫自己去做和其他男生一样的事,他也并没有获得尊重,反倒内心感到十分不安。
慢慢地,他开始反思,成年后他不再刻意追求“男子气概”,而是彻底抽离出来,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审视男性的气质。
他笃定这种“男子气概”既对女性不公,又使男性“不幸”。
为什么说“男子气概”使男性不幸呢?
方刚认为,这种男子气概滋生的“大男子主义”,不仅对女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,更是加剧了男性的社会压力。
“一个男性,由于社会的约束不能轻易流泪、宣泄感情,否则会被视作软弱、优柔寡断。”
实际上,男子气概何尝不是社会对男性的一种规训呢?方刚认为传统的男性气质让男人也承担了过多的责任。
于是,年轻的方刚在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——“改造”男性。
3
成家立业之后的方刚与妻子感情良好,他十分体谅妻子,尽力扮演好“丈夫”的角色。
起初方刚是一个坚定的“丁克主义者”,他认为生育孩子对家庭是一种负担,对国家也徒增人口压力。
在90年代,“丁克”还并没有现在这样容易被人接受。
那时候的方刚就已经十分前卫。
他还发表了大量文章来论证“丁克”的合理性。
因此当妻子提议与方刚想要一个孩子时,方刚一度十分抗拒。
但是方刚理解:作为女性,妻子也拥有成为母亲的权利。
最终拗不过妻子,方刚也开始希望迎接家庭的新的生命。不过他十分坚定自己想要一个女儿而非是一个儿子。
“我一直希望生个女孩,因为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太多了,要成功,要阳刚,要养家糊口,要承担彩礼……我实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承担这样的重担。”
而事后问起妻子,妻子则给出了相似的答案。
她十分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男孩,其原因与丈夫殊途同归。
她认为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不便:要面临各种危险、职场上的歧视,她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。
经过十月怀胎,妻子即将临盆。在病房外等候的方刚十分焦急。
此刻他能想到的是:只要妻子一切平安、孩子健康就万事大吉了。
无论降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,他都会一视同仁地对待。
很快产房传来喜讯:妻子孕育了一个男孩子,一切顺利。
此时的方刚陷入了喜悦与惶恐当中。
他不断问自己:“你真的准备好做一个爸爸了吗?”
妻子刚怀孕时,彼时的方刚对成为一位父亲并没有信心。
他认为传统的父子关系是有所欠缺的。
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,男性只要事业有成,就可以不参与家庭劳务;
可以对待妻子、孩子冷漠、粗暴,但仍旧会被社会认可。
然而方刚认为男性在家庭中不仅仅需要提供经济支持,更需要与妻子分担劳务、给予子女足够的爱。
而传统的“丧偶性教育”不仅是对女性的不公平,也阻碍了父亲与子女之间建立情感。
传统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,在孩子眼里总是扮演这一个边缘人物。
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,主动去拥抱、主动去表达爱。
时过境迁,慢慢的儿子也长大了。
在儿子2岁时,已经步入中年的方刚决定要辞职考研,此时一直操持家务作为“全职妈妈”的妻子则成为了挣钱养家的人。
自己打理家务时方刚才发现妻子以前过得是怎样的生活。
“每天做饭、刷碗,洗衣服都是我来做,然而孩子却嘲笑我整天在家只知道玩电脑,也不出去工作。”
在那之后方刚了解到原来女性的处境和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。
“赋闲在家”的全职太太的生活并非简单而美好的,相反可能让她们十分苦恼。
“明明是我陪他在一起更多,我来做家务,但是孩子却觉得我是没有贡献的那个人,这时我觉得,我太太实在是不容易。”
机缘巧合下,方刚接触到一些关于“女性主义”的书籍,给了他很大的启发。
正因如此,作为社会学专家、性学教授的方刚决定要将自己多年的心得普及开来。
将自己对于“男性气质”、“两性平等”的看法广而告之。
但这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
4
在过去,“男德班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客观对待,反而引起了一阵嘲讽。
除了存在误解和偏见,这种情况还源于当时社会普遍缺乏性别平等观念。
如今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明,环境也在变好。
在15年,方刚第一次尝试举办“男德班”,然而全国却只有两个男性自愿参与了首期培训。
而在今年,“好伴侣好父亲”培训班已经有包括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14个城市、共17个小组报名参加。
短短八年,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方刚对此倍感欣慰。
2023年,55岁的方刚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个“男德班”。
有人问他为什么取名叫“男德班”,会不会有故意营造噱头之嫌呢?
方刚并没有回避,而是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他坦诚地说:“如果正常取名叫好‘伴侣好父亲:男性成长工作坊’,你还会感兴趣来参加吗?”
说完,教室内哄堂大笑,洋溢着和谐的气氛。
2022年9月15日,方刚开始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,招募“男德班带领者”。
此举是为了鼓励男性反思传统的“支配型男性角色”,学习如何与伴侣相处,促进亲密关系;
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,成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“全程参与型好男人”。
此次“男德班”培训,有九位男士是主动报名的。
全体成员中年纪最小的仅23岁,年纪最大的则有53岁,除了同为男性,他们的婚恋状况、工作、家庭环境都有很大区别。
但他们无不例外地在与伴侣的生活当中遇到了问题,其中有几位男性的个人经历很有参考价值。
谢谦是当天“男德班”中的一名“带领者”。
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为了符合“男性气质”而感受到的压力。
在小学时,为了培养他的阳刚气质,他被强迫观看杀鸡的过程,这一幕让他几乎崩溃,并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
成年后,他主动学习心理学,意识到过分强调男性的刚强特质实际上是违背人性的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看到了方刚关于男性气质的科普视频,深受触动,于是报名参加了方刚的培训课程,成为了“男德班”的“带领者”。
在这次课程后,他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:
“平时家里的家务我都下意识地交给了我太太,这是不对的,今后我会多为她分担……”
类似情况的还有53岁的汪先生,他在妻子的介绍下来到了“男德班”。
他诚恳地说:当他第一次听到“男德班”这个词时,他的第一反应是抵触。
即便他认为自己在性别平等方面的意识比许多人都好,但是,基于夫妻之间多年的信任和默契,他还是来了。
他说:“毕竟在好的路上,永远没有终点。”
尽管他已经陪伴妻子经历了两次生产,但在第二天的“体验怀孕分娩”环节中,他仍然有很深的感悟。
他说:“毕竟我没有经历过怀孕的过程,通过这次活动,我更理解了我的妻子所付出的辛苦。”
5
在“男德班”的影响下,人们对“男女平等”有了更加深刻、更加可观的理解。
他们从一开始的抵触再到逐渐接受,方刚对此感到十分欣慰。
他不止一次说过:
“当男性更加尊重女性、更加体谅女性,不止女性的生活环境会更加和谐,男性也会更加愉悦和松弛,我们会迎来一个更美好的社会。”
但是网络上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。
有人认为阳刚之气没有什么不对,男人就应该承担家庭责任、保护女人,因此不需要反思男性的气质。
然而方刚认为男人气概并不是强调刻板的男性特质和行为方式、忽视男性和女性的平等和多样性。
在方刚的带领下,有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家庭关系。
男人们发现自己也可以勇敢地表达情绪,“男德班”的开办也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家庭关系、促进了夫妻和谐。
对于“男德班”,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?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