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陈忠德 那是1985年,在永嘉中学高复文科班教我们语文的是李启仁老师。李老师是位中年教师,课堂教学经验丰富,气氛活跃,谈吐也很幽默,一节课下来总能听到几次笑声,深受同学们的喜爱。李老师的作文教学别出心裁,他善于从同学们的实际出发,用非常经济的语言对同学们的习作进行点拨和提升,让人豁然开朗。那时候,现成的作文选之类的书很少,于是,在一节语文课上,李老师在班级里宣布,鼓励大家把自己最好的一篇作文打磨出来,集中在一起,编一本作文选,在作文课讲评时使用。 课后,李老师把我、盛向阳、邵丹三人叫到他的房间里,商量如何把这本作文选编好。他给我们讲了编辑思路,还让我们各自想一个刊名,然后讨论定下来。于是,我们三个人搜肠刮肚,分别思考一番。 我说:“刊名叫绿草地。能够给大家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。” 盛向阳说:“小溪流。弘扬一种不畏艰险、汇入大海的志向。” 邵丹说:“叫橄榄。细嚼一番,回味无穷。” 我一听邵丹的橄榄,随即补充说:“那不如叫青橄榄吧,细嚼之后,清甜中还留有一丝丝苦涩,正好体现出我们这帮人的情愫。” 李老师听了我们的讨论后,当即拍板:“青橄榄,很好的一个名字,就叫青橄榄!从今天起,《青橄榄》编辑组成立,你们三个当责任编辑,推选陈忠德当组长,负责有关工作,你们回去准备一下,尽快把它搞出来,我在作文讲评课上有用。” 我说:“李老师,我们当责任编辑,您要当总编辑,需要您挂帅的。”李老师本想推辞,见我们态度坚决,也就同意了。 我们三人领命回来,就着手准备工作。尽管我当时由于高考失利,内心很是落寞,不想过多地耗费时间,但李老师的嘱托、同学们的热情又激励我全身心投入。过了一个星期,我们一边催同学们交稿,一边编辑文字,向阳同学联系了县城上塘屿后巷一家打字店,并负责校对。我们大约忙了两个星期,稿件凑齐了,总共选编了14名同学的18篇作文,分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类。其中盛向阳、邵丹、金桢、陈盼曦各入选两篇,我入选的是记叙文《妹妹》。 稿件编辑就绪,我们请李老师写序言。他说:“你们编辑辛苦,我写几段话,就叫‘写在前面’吧。” 李老师的《写在前面》把我们编辑作文选的初衷和过程描述得颇为精彩,对为什么取名“青橄榄”也做了富有哲理的说明。最后一段话是这样说的:“选入本集的文章,有记叙文,也有议论文。对于这些文章,我们没有尽善尽美的要求,因为不能勉为其难,即使一个作家,做不到尽善尽美,亦不足引为羞辱,何况我们。我们实在不能计较有没有藏拙的余地,也无暇顾及眼前的褒贬,只知道要兄弟辈的同学者相互虚心,并借此就教于有识见且有善心的长者。” 李老师的这段意味深长的话,既是宽容,又是鞭策,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。 学校的郑英毅老师看到我们如此用心,乐意出手帮助我们,他不仅帮助我们设计了封面,还帮助我们连夜油印。我们再邀请几个同学一起装订,就这样,一本打字油印的《青橄榄》于1986年1月18日正式出炉。闻着油墨的馨香,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。 盛向阳说自己熟悉县城永建路“求知书店”的店主,于是我们悄悄地拿二十本到“求知书店”代销,想挣回几块本钱,结果被李老师发现了。他把我们叫过去嗔怪了一通,说我们的油印本怎么能放到书店里卖呢?让我们立即取回来。我们当下赶到求知书店,店主见了我们就说刊物很好卖,已经卖出三本,再放几天就能卖完。我苦笑了一下,说:“不卖了,我们要拿回去。”店主一愣,也没再说什么,按每本五角钱算,给我们一块五角钱,代销费也不收了。 那天晚上,李老师上作文课,把《青橄榄》作为讲评范本,被同学们一抢而光。遗憾的是,当时我们说好要收每本五角的成本费,可是,有部分同学浑水摸鱼,只顾把《青橄榄》拿去,却没有交上五角钱。我看不下去了,走上讲台说,请同学们自觉交钱,我们还欠着打字店的工钱,不料大家都说自己已经交了钱。可怜的我们三个编辑,一算账,亏空十五元,结果李老师出六元,我们三人各出了三元给补上。 虽然如此,对于我来说,参与编辑《青橄榄》收获不小——我懂得了当一名编辑多么不容易,更重要的是我精心创作的《妹妹》,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投给《温州日报》文学副刊《瓯潮》,不久就被编辑采用发表了。这是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——散文处女作,我非常激动地给时任《瓯潮》责任编辑、作家朱月瑜老师写了一封表达感激的信。此后,我真正踏上了写作之路。 参加教育工作以后,我握紧笔杆不放松,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一直坚持业余写作。也是因为写作的缘故,我被调到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。我积极倡导中小学生暑假读好书活动,主编了《好书伴我行》《相约书香路》两本书。2007年12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文集《家门口的风景》。2009年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。同时,评上了副研究员职称。 转眼38年过去了。《青橄榄》总编辑李启仁老师已经仙逝,编辑和作者都各奔东西。但在人生的道路上,“青橄榄”的滋味,依然在我心中挥之不去……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