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近它,追寻过去;认识它,探索时空。世界的奇妙,由博物而来。欢迎和《山西话》一起走进“三晋奇妙文物”。今天我们走近庙底沟彩陶罐。
(资料图)
庙底沟彩陶罐:
早期中国文明的印记
这件彩陶罐是1989年在山西省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的,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。它通高45厘米,上腹圆滚滚地向外突出,下腹却又内收回去,口大而底小,整体看来像个喇叭,模样十分奇特。陶罐通体呈橘红色,表面非常光滑,在灯光的照射下甚至还有点儿反光。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,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十分高超的制陶技术。在烧制陶器前,工匠们会对陶土进行反复的淘洗,筛去泥土中的沙石,使得制陶原料更加细腻。而在陶器烧制成型后,还要反复打磨陶器表面,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现在这般光洁平整的彩陶罐。
陶罐的上腹部用黑色颜料绘制了连续的弧线和圆点,这些线条组成的花卉图案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性纹样,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由鸟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的。陶罐的下腹部干干净净、未施片彩,你知道原因吗?原来,远古先民们使用陶器都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,人们俯视彩陶时,腹部下方是看不到的,所以腹部以下都不施彩。
与它的陶器同胞们相比,这件彩陶罐算得上是一位“幸运儿”了,因为它虽然体型硕大、不易保存,但深埋地下千年后,出土时竟能完好无损,便更显珍贵,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之一,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。
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,而庙底沟类型则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重要文化类型,属于仰韶文化中期,距今约6000到4800年。虽然庙底沟类型只存在了1000多年的时间,但它对周边地区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,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。这一时期,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局面,庙底沟类型彩陶向四面八方传播,使得东至海岱、西到青海、南越长江、北抵河套的广阔区域,都被卷入到考古学上的“庙底沟化”过程中。以彩陶为媒介达成的这种“文化共识”,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,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共同体——中华文明—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文化意义上“早期中国”的雏形。
从12000年前第一件“陶雏器”的制作,到7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的繁荣,经过漫长的实践,先民们凝土成陶,使得这些质朴的日常器物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,也成为人类最初的艺术创造。一件件彩陶,无论是各式各样的造型,还是种类繁多的纹饰,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。通过这件庙底沟类型彩陶罐,我们也得以穿越千年岁月,“看见”它在推进早期中国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。
• 本期文章素材来源于: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文章《彩陶掀起的史前中国文化浪潮》,2021年9月14日
• 本期部分声音素材来源于:中国出土彩陶罐全集
• 本期部分音频素材来源于:《光亮》伴奏
• 本期朗读原声 杨欣蓓
• 本期音频制作 霍嘉玮
一个征集
您喜欢录音吗?您想和我们一起分享山西的故事吗?
录制您自己的声音,也许下一期节目里就能听得到!
录制要求:
1、本期征集和下期节目主题相关的录音文件,即和山西有关的素材内容。
2、音频格式为mp3,音频可为无特殊音效的干声,也可自己加垫乐。
3、音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。
您可以将自己录制好的音频发送至邮箱
sxrbxmtb@163.com
我们将择优发布。期待您的分享!
原标题:《《山西话》|庙底沟彩陶罐:早期中国文明的印记》
标签: